浅析祖逖北伐的三个背景、祖逖的四个身份及其北伐失败的原因
提到闻鸡起舞,我就会想到祖逖,这个励志的故事从小的时候起,就在激励我前进。今天我就来谈谈祖逖北伐的三个背景、祖逖的四个身份及其北伐失败的原因。
背景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并不稳固。
我们先来看看“祖逖北伐”的背景,东晋政权建立的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并不强大,还没有出现后来如苻坚建立的前秦一样的庞然大物。匈奴刘聪的势力并不十分强大,扩张的速度也很慢,才占据了进南、豫北和关中一带;羯人石勒南进江汉失败后,退到了北方占据了襄国,开始经营河北地区;巴氏虽然在李雄的时候,就已经占有了巴蜀之地,北取汉中,西收宁州。
但这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里,除了成汉政权之外,由于刘聪和石勒仇视汉族人民,对于汉族人民采取了杀戮的政策,因此激起了北方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们组织起来和刘聪、石勒作斗争,让他们在北方建立的政权并不稳固,所以短期内刘聪、石勒不仅根本没有南下的实力,连保证自己北方控制地区的稳定都是个大问题。
背景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中山刘琨以并州都督的名义屯晋阳,屡次击败刘聪的侵扰,这位刘琨和祖逖关系莫逆,就是闻鸡起舞里面提到的祖狄的挚友;平阳李矩为乡人推举为坞主,以荥阳太守的名义,屯新郑;东郡魏浚屯于洛北石梁坞,他死了以后,同族之人领导他的部属,以河东太守的名义,屯宜阳一泉坞,与刘聪的儿子刘矅对抗。
他们尽管力量并不很强大,但是往往能够以少击众,坚持斗争,如李矩的军队就收复了洛阳,并击败了刘聪的大军,导致刘聪直接发病而死,这些自发组织起来的部队,其战斗力远远超过了西晋的正规军,对于少数名族的南下起到了牵制作用的同时,也让这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始终无法在北方彻底站稳脚跟。同时塞外的部族如鲜卑族,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希望刘聪、石勒做大,因此他们和东晋王朝配合,帮助刘琨等人和刘聪、石勒的部队作战。
背景三:东晋的经济基础雄厚。
从上面的形式上来看,对于东晋北伐是十分有利的。同时,那个时候的江南地区有很强的实力,也还有进行北伐的可能。战争的起因是政治,战争的胜败是经济,没有了经济基础作为保障,汉武帝也只能放慢自己对抗匈奴的步伐。可是从主观意愿上来看,以司马睿为首的东晋政权并没有收复北方的意图,偏安一隅是世家大族的普遍想法,但凡事都有例外,范阳祖逖是个另类,他以一军北上,开始了自己艰难的北伐之路。
身份一:北方世家大族的精英。
首先,我们来看看祖逖的出身。祖逖,范阳遒县人,他可不是寒门,而是“世吏二千石,为北州旧姓”。祖逖不喜欢读书,但是为人慷慨好义,有侠者之风,因此得到了宗族之人的重视,后来祖逖年长之后,博闻强识,往来于京师之间,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见过他的人都对于祖逖的能力交口称赞,当然这和祖逖为人慷慨好义,好结交不吝惜钱财有很大关系。
世吏二千石,为北州旧姓。逖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周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后乃博览书记,该涉古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晋书·祖逖传》
如果天下太平的话,祖逖依靠自己的家庭背景,也可以谋求一个好的位置,毕竟西晋王朝推行的是“九品官人制”,祖氏家族是北方世家大族,仕途之路早就已经铺排好了。
身份二:流民拥戴的行主。
但北方少数民族的侵袭,让北方的世家大族遭遇了灭顶之灾,祖家也不能例外。尤其是在洛阳沦陷之后,祖逖率领亲党数百家,开始了逃难之路,在迁徙的过程中,他用自己所乘的车马搭载通行的老弱病残之人,自己则徒步而行,药物、粮食、衣服这些生活必需品,祖逖都和大家共享。
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晋书·祖逖传》
因此,祖逖得到了流民的爱戴,被推举为“行主”。堡垒的首领一般被称为坞主,而流徙的首领被称为行主,祖逖成为了北方流民的流民帅。
达泗口,元帝逆用为徐州刺史,寻征军谘祭酒,居丹徒之京口。——《晋书·祖逖传》
到达了泗口之后,司马睿任命祖逖为徐州刺史,后来有被寻征入为军谘祭酒,迁徙居住到南京之京口。
身份三:殚精竭虑的将军。
祖逖对于北方少数民族侵略者充满仇恨,因为正是由于他们才导致了祖家被迫南渡,曾经辉煌一时的家族,在祖逖这一代变得落寞了。因此,祖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收复失地的问题,这不仅是爱国情怀,也是家族的荣耀使然。国破山河在的局势,正是英雄男儿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在前面我已经分析过当时的北方局势,祖逖也敏锐的意识到当前正是北伐的最佳时机,于是他为司马睿分析了当前的形式,指出东晋北伐的最佳时机就在当下,请求司马睿交给他北伐的任务。
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沈弱之士欣于来苏,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晋书·祖逖传》
从司马睿的角度来说,没有少数民族的南侵和北方世家大族的南渡,就没有自己这个东晋王朝的皇帝,因此,他并不想搞什么北伐,但是祖逖的观点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要求,自己又不能坐视不理,没有办法只好应付一下,司马睿用祖逖做了豫州刺史,但是只是象征性的给了祖逖一点物资,不给兵器,也不给士兵,让祖逖自己去招募。
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禀,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晋书·祖逖传》
祖逖北伐没有兵器,既没有士兵,又没有钱粮,更没有得到皇帝或者说东晋朝廷的实质性支持。在十分艰苦和恶劣的条件下,祖逖开始了自己的北伐之路,在渡江的时候,祖逖就立下了豪言壮语,不达成自己的目标决不罢休。办法总比困难多,祖逖的班底就是跟随自己南渡的部曲,这些人是自己北伐坚定的支持者,同时他们也有收复失地的想法,于是祖逖率领这些人渡过长江,先在淮阴建立了根据地。
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晋书·祖逖传》
招兵买马是需要物质基础,激励的话语只能起到一时之效,要想真正组织军队进行北伐,需要实打实的基础做保障。祖逖在北方世家大族的身份,为他提供了雄厚的物质经济基础和号召力,这为他招兵买马,进而支持自己的北伐事业,打开北伐的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屯于淮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余人而后进。初,北中郎将刘演距于石勒也,流人坞主张平、樊雅等在谯,演署平为豫州刺史,雅为谯郡太守。又有董瞻、于武、谢浮等十余部,众各数百,皆统属平。——《晋书·祖逖传》
第二步是要解决兵器的问题,祖逖自己冶炼制铁,铸造兵器,并开始招募士兵充实到自己的队伍里来。在陆陆续续招到了两千多人之后,祖逖进屯雍丘。期间祖逖数次主动出击石勒,还得到了北方抗战将领们的支持和拥戴,他的死党刘琨对他更是鼎力支持。因为从名义上来讲,祖逖北伐是得到了东晋政府委派的,尽管只是名义上的,但正所谓名正则言顺。
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晋书·祖逖传》
当时的形势一片大好,祖逖北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可一世的石勒也写来书信,想和祖逖互市,祖逖没有回复石勒的要求,但也不阻止听任其互市,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自己的北伐队伍也日益壮大起来。黄河北岸坞垒堡壁之内的坞主,他们不甘心被石勒、刘聪杀戮和奴役,因此,他们对于祖逖的北伐行动也十分支持。只要石勒方面一有军事行动,他们会立刻把相关情况汇报给祖逖,让祖狄能够提前有所戒备、抢占先机,结果导致石勒策划的几次针对祖狄的军事行动,都无疾而终。
身份四:壮志未酬的爱国者。
就在祖逖把北方的局面打开,正积极积蓄力量,准备向黄河以北推进的时候,东晋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却全面激化和尖锐起来。当时王敦和司马睿对抗,内乱蓄势待发。东晋政府派大臣戴渊为征西将军,让他坐镇合肥统领六郡之军,用来防备王敦,祖狄也要受到戴渊的节制。
(大兴四年)秋七月,大水。甲戌,以尚书戴若思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冀雍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镇合肥。——《晋书·元帝纪》
司马睿对于北方世家大族出身的祖逖同样怀有戒心,因此,东晋朝廷在军事行动上采取了诸多限制。
虑有内难,大功不遂,感激发病……卒于雍丘。——《晋书·祖狄传》
至此,祖逖北伐的希望破灭了,人最害怕的就是失去希望,祖狄的一颗报国之心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北伐复国的梦想破灭了,梦碎了,心死了,祖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祖逖死后,东晋内乱爆发,不久,祖逖收复的失地自淮水、汉水以北,又悉数被石勒所攻占。祖逖北伐的失败,究其原因是东晋统治者的猜忌和掣肘造成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祖逖只能饮恨而终。
历史不会忘记祖逖和他主导的北伐事业,闻鸡起舞的少年,北方世家大族的精英,流民拥戴的行主,殚精竭虑的将军,壮志未酬的爱国者,这就是祖逖,一个不曾被历史遗忘的人。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中国历史上这么多次北伐,为何只有一次成功?
【军武次位面】作者:红色星空
▲我国地理上一直有南北的地域差异
中国历史上一直有南北的地域分歧,南北的分界线在历史上也是以秦岭—淮河线为界限。历史上也有无数的南北对峙政权,就北方政权来说,秦朝南征、西晋南征、隋朝南征、蒙古南征、清军南征等等都取得了成功。相比之下南方政权想要驳倒北方政权就显得非常难了,比如宋朝历经数次北伐,几乎都是小胜加惨败,即便是中兴四将也没能恢复旧土。从外部条件上来看,南方政权在很多条件上处于不利地位,如北方地势偏高,进攻困难;北方骑兵凶悍,冷兵器时代的南军对抗起来太过吃力;北方面食容易携带,南方米食太麻烦等等等等,但除去这些外部条件,内部条件也常常是失败的原因,比如蜀汉疲敝,宋朝君主多积弱等等。有一点不得不提,北方常常与少数民族作战,士兵的战斗经验与战斗意志也常常高于南方。今天小编就选取历史上最著名的几次北伐,分析一下其失败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北伐有过一次实实在在的大胜。
▲襄阳市诸葛亮广场上的诸葛亮雕塑
丞相六出祁山,却未得方寸之土
诸葛亮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司马徽甚至评价他是“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开汉四百年之张子房”,然而诸葛亮的一生也如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其主,未得其时”,诸葛亮的失败实在是天命所归。虽然诸葛亮有近妖般的智慧,但在手中资源处于绝对的情况劣势下,想赢实在太难。首先蜀国人口太少,基本上连魏国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在农业社会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口,因为人口代表着国家生产力。偏安一隅的蜀国不但在人口上处于绝对劣势,在人才上也处于劣势,最后魏国还嘲笑蜀国“蜀中无大将,廖化挂先锋”。实际上笔者认为,蜀国的失败的原因不在丞相,实在是关羽的一次失误造成了众多连锁反应。首先我们知道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就建议刘备先去荆州再取益州,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拥兵向宛、洛,将军自出秦川”,意思是只有两面夹击才能攻下关中,实际上刘邦也正是因为同时占有荆州与益州才得以偷袭关中成功,所以丞相的失败实在是时命不济,只能说尽力了。
▲山东辉渠留山上的刘裕雕塑
▲刘裕灭亡南燕的进军路线可以看出其直驱徐州、山东的进军路线
南北朝攻伐相间,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
辛弃疾一首《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必每个人都读过,这其中包含了两个北伐的典故,但这两个北伐都失败了,先来看时间较早的那个“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从气吞万里如虎这句话来看,这次北伐相当壮烈,事实的确如此。寄奴是南朝宋的开国君主刘裕的小名,作为一个终结东晋的平民君主,刘裕不光会打仗还会治国,其在位期间大规模北伐,取得了很多成果。刘裕所处的位置与东吴差不多,我们来对比一下双方在战略上的差距。东吴吕蒙曾表示:“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聘,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意思是我们如果先攻徐州,虽然能攻下来,但不好守,肯定会被围攻,不如先打合肥,慢慢打过去。结果就是在合肥吃了一票败仗,也没能前进一步。这也证明刘裕的军事眼光更为独到,他制定的北伐战略中就是不管安徽河南,直接攻下徐州作为中转,直接打下山东,因为山东地形复杂,非常好守,朱棣南下一直到打下了南京都没有打下济南就是这个原因。当然刘裕时机掌握的也非常好,北方最强大的政权后秦在淝水之战中被打的元气大伤。刘裕取得的成果非常巨大,几乎除了河北以外,大半个中国都被收复,然而刘裕病死了之后北伐就终止了,后来的北伐再也没有取得这么大的战果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说的就是刘裕的儿子元嘉帝,也想北伐但实在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一度丢失了刘裕打下来的江山。
▲岳飞油画
▲南宋疆域、岳飞北伐示意图
积贫积弱大宋,有兵有将没决心
历史上最令人惋惜的政权大概就是宋朝了,大宋作为一个在文学、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等方面有着显著成就的王朝,唯独轮流被辽、金、蒙古欺负成为黑点。宋朝实际上组织过很多次北伐,但是在大部分时间都是投降派当权,金国一队骑兵攻到汴州城下,居然就开城投降了,不论当时的宋朝有多少困难这都不该是应当做出的决策。有人说宋朝檀渊之盟后丢失了燕云16州屏障,无法抵御北方的侵略,有人说宋朝西北产马地的丢失使战力大减。这么说让项羽、刘邦这种拿着铁锨对抗大秦兵团的英雄颜面何存,别说产马地,他们起义的时候连骑兵都没有,一开始被章邯从骊山打到河南,连起义军重要领袖项梁都被他杀了,直到项羽破釜沉舟的一站之后战局才有转机。论财,宋朝的经济碾压敌人数十倍,论相,宋朝有赵普、寇准、范仲淹、韩琦、王安石,论将,曹彬、潘美、杨业、李继隆、岳飞、韩世忠等都是名将,宋朝缺的只是殊死一战的决心。宋朝杨家军与岳家军北伐几乎都快收复故土了,但无一不是被投降派阻挠而失败。最可笑的是在不少投降派皇帝的眼中,给北方国家的岁币比军费便宜不少,给就是了。在国家领土主权的问题上,从来不能用钱来衡量,宋朝的案例告诉我们,没有寸土不让的决心,北伐只能是空谈。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朱元璋的进军路线
太祖皇帝深谋远虑,北伐灭元巩固政权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军事家,就军事领袖的能力来说甚至都超过马上皇帝李世民,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可以说比不上李靖,但朱元璋的战略部署却强过他手下的任何一个大将,所以朱元璋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军事统帅。在反元过程中,他首先建都南京,即位吴王,而后先消灭盘踞两湖地区的陈友谅、江浙一带张士诚与浙东一带的方国珍,为北伐扫清了后顾之忧。其次在战略部署上,朱元璋也做了谨慎的筹划。他首先征求诸将的意见,常遇春提出长驱直入,直捣元朝大都的主张。朱元璋表示这个不行,因为“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粮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必然陷入被动之中”。他的稳扎稳打战略是“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这个战略与刘裕的北伐策略非常相似,也取得了历史上最完完全全胜利的一次北伐,朱元璋在4个月的时间里就攻占了徐州与山东,《太祖实录》记载“俘获士卒3.2万余人、马1.6万余匹、粮59.7万余石、盐5.37万余引、布绢8.07万余匹。”朱元璋的部队却几乎没有什么损失,随后更是势如破竹,常遇春甚至把元朝皇帝一直追到了贝加尔湖。
▲大汉奸汪精卫死后也被国民政府挫骨扬灰
▲北伐战争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并未铲除军阀,只是吓得他的表面归顺,同时军事推进也只到徐州就停滞了
心不齐自乱阵脚,大革命也枉然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北伐就是北伐战争了,这场战争打的非常激烈,将士齐心同仇敌忾,政治目标也非常明确,尤其是在对吴佩孚部的作战中,可以说从指挥到后勤气势非凡。然而以汪精卫为首的反动派制造政变,导致第一次北伐中断。第二次北伐才到山东就被日军打断了,实际战果只抵达徐州。随后仅仅靠着张学良易帜才在形式上统一全国,因为还有很多军阀在地方割据,北伐并未消灭这些军阀,这些割据之地不听从国民政府的号令,只是在表面上表示从属,国民政府默许了这些军阀继续存在,最后也引发了中原大战等一连串的内斗。这样的北伐,实在算不得成功。
▲传统概念上的九州大地
总结一下历史上北伐的经验,算上虽然没有成功但也取得成绩的北伐,这些北伐战争无一例外都有着统一的强大信念支撑,因此将士的士气较为高昂。其次是时机掌握的非常恰当,都在北方政权或割据势力出现罅隙的时候北伐,因此能够取得势如破竹的效果。相比之下,自身军事实力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绝对条件,比如北伐军是决定北伐才开始建立军队,基本都是新军,却大败了众多军阀,毕竟这些军阀割据一方凭借的也是军事实力,蜀国来说明显就是自身实力不足。而地理环境的影响,能成为孙权的阻力也能成为刘裕、朱元璋的借力,只能说事在人为,莫道万般皆是命。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