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巅峰时期控制住北方的7个省,奉系军阀有多强大
1925年10月,浙奉战争前夕,就有山东、黑龙江七省在内被奉军控制。总兵力达到35万的奉军,几乎涵盖海陆空三军的阵营。再加上奉军的附庸军,其麾下军队少说也有50多万。首屈一指的奉军有如此强大的军力。完全与东北当时发达的重工业、交通以及完备的教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树大招风,随着奉军势力扩张过快,威胁了南方军阀。从而引起了苏皖反奉。引发了浙奉战争的爆发。
1925年10月,由孙传芳领导的四师六旅对上海的奉军发动袭击,而当时关内的奉军虽有11个师的兵力,但太过分散。为调集兵力,张作霖命一个师先行撤退,本是一个缓兵之计。可在江苏的附庸军认为奉军大势已去,江苏督军杨宇霆直接逃跑。没有了守门人,就相当于大开门户。而心有不甘的张作霖命张宗昌在苏皖一带反抗,虽卓有成效但被浙军绕到背后,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只能向张作霖求助。但因此事,直隶和山东有冯玉祥的驻守,张作霖怕被切断后路。便让张宗昌撤回了山东。导致安徽附庸军见状不妙。认为奉军真的大势已去。便立刻加入了苏浙联军。此时的安徽督军姜登选见此状选择告老还乡,连夜坐火车回了山东。
至此,截止到11月8日,持续了24天的浙奉战争以张作霖损失三师,十余附庸师和五军以及皖苏两省的代价而宣告结束。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结局,之后,奉军兵败半月后,郭松龄在直隶起义反奉。虽然此时的张作霖气血大伤,但还是联合张作相和张景惠的帮助下,使郭松龄兵败,不久,缓过神来的张作霖把目标对准了冯玉祥,联合吴佩孚、阎锡山的猛攻下,让自己管辖定在了东四省、直隶与山东,但随着广东国民政府北上,联合蒋介石、李宗仁等人逼退了奉军,使得张作霖坐火车离开,而在途径沈阳的途中,被日本特务炸死。
张作霖死后,张学良上位。虽关内地盘没有剩余,但三十万军队的家底还在。并于1928年底入赘国民政府。此后。各方势力已不再敌对奉军,而关内由于地盘划分。次年,关内的国民党就爆发了内战。
中原混战期间,张学良的站队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无论当时站到蒋阎冯李中任何一人中,东北军无需打仗只需表个态即可坐收渔翁之利。最后在蒋介石给予的黄河以北地盘以及自己的部下可在国民党军中任职高官的筹码下,张作霖选择了蒋介石,其他势力不攻自破。
反观张学良这次不战而胜的经历,真是打得好不如站的好。在其余势力整的你死我活的情况下,张学良仅仅表了态就已是最大的赢家。
聊一聊诸葛亮进行的五次北伐,各自的目的、过程和影响
诸葛亮执政时期,有过五次北伐的举动。它们的目的、规模、影响都有所区别。总体上来说没有达到战略目的,但是过程可圈可点。下面小编就来简明扼要地聊一聊这五次北伐。
诸葛亮一伐——陇右震动
从蜀汉开国以来,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蜀汉就没和曹魏发生过战争。蜀汉要处理内部的问题,曹魏也不愿意打蜀汉。这让曹魏对蜀汉的戒心产生了松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最接近胜利的一次,也是取得战果最多的一次,如果没有马谡的失败的话。
诸葛亮一伐的战略目的是割取陇右地区。他令赵云率领大军佯攻关中,吸引曹魏的精力,自己进攻陇右。当时曹魏有三个郡投降蜀汉,还有一个郡正在动摇当中。曹叡赶紧派张郃支援陇右。诸葛亮让马谡率领大部队守住街亭,但是马谡失败了。"街亭之战"的失败让攻略陇右的计划功亏一篑。这次战役虽然震动了曹魏,但是并没有实际战果,还给曹魏敲响了警钟。
诸葛亮二伐——配合东吴
在诸葛亮进行北伐的同时,东吴也进行北伐,准确来说是刻意制造的防守反击。鄱阳太守周鲂向曹休诈降,引发了"石亭之战"。东吴在"石亭之战"中取得大胜,为了防止曹魏对东吴发兵报复,诸葛亮进行第二次北伐,与一伐是同一年。
诸葛亮二伐比较失败,数万大军强攻只有上千守军的陈仓,但是未能成功,由于军粮匮乏和曹魏援兵赶到而撤退。这次北伐规模不小,影响却不大。如果说有影响的话,只有成就了郝昭这个名将。
诸葛亮三伐——攻取二郡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不再以割取陇右为目的,而是订立了一个小目标——攻取武都、阴平二郡。蜀汉先是派遣陈式进攻二郡,曹魏雍州刺史郭淮本来打算阻止一下陈式,但是诸葛亮亲自领兵干扰郭淮,让郭淮知难而退。
平心而论诸葛亮三伐实在没有什么含金量可言,甚至一场像模像样的战斗都没有发生。武都、阴平两个郡也是早就被曹魏放弃,诸葛亮要做的只是过去接管它们。不过这次战役对蜀汉的意义却比较重要。武都、阴平不仅庇护汉中的侧面,还帮助汉中分担了北伐的压力。
诸葛亮四伐——史料混乱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仍然是以陇右为目标,仍然是一次大规模的北伐。而诸葛亮的对手也变成了司马懿。相比较于前几次北伐,诸葛亮四伐中与曹魏的战斗还算比较激烈。不过史料记载得非常混乱。《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在野战中大胜,取得"甲首三千"的战果;而《晋书》记载司马懿击溃诸葛亮并且"斩俘万计"。
诸葛亮四伐的过程一直是一笔糊涂账,不过从整体上来说终归是不克而还,因为粮食不够吃只能撤军。在撤退的路上设伏杀死曹魏名将张郃。这次战役对整个魏蜀战争的影响不大,但是却引发一些政治上的影响。司马懿凭借诸葛亮之手除掉张郃,以及一场模糊的胜利在雍、凉站稳脚跟;诸葛亮则除掉另外一个托孤大臣,也算是自己的掣肘——李严。
诸葛亮五伐——英雄迟暮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目标并不明确。他出兵的方向是关中地区,但是根据郭淮的猜测,目的还是在陇右,具体手段是封锁陇山,隔绝曹魏对陇右的控制。不过郭淮的猜测也不能奉为圭臬。事实上诸葛亮一直寻求与司马懿决战的机会。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诸葛亮甚至在曹魏种田。
司马懿一直躲避诸葛亮的兵锋,让诸葛亮的拳头打在棉花上。诸葛亮身染沉疴,最终病逝于五丈原。由于诸葛亮临终之前的调度安排,蜀汉的军队平稳撤退不至大败,除了魏延和杨仪的火并。不过总体上来说,诸葛亮的去世还是让蜀汉如同失去主心骨,对曹魏的大规模北伐也沉寂一段时间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