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旅行日记の上海-杭州-乌镇
从前就喜欢到处看这个世界,工作后有了稳定的收入,希望自己能保持每年两次旅行的习惯,之前的远行有北京、青海、西安、泰国,近游的有港澳、厦门,这次选择了上海-乌镇-杭州,一条国内文艺路线。五天的行程,每天晚上胡乱记了些文字。
最近很喜欢日本80年代流行歌手玉置浩二,途中听着他的歌,给旅行增添了一层淡淡的静谧的思绪。
「 一」
2016年9月30日 阴天
深圳北 → 上海虹桥→ 静安区住处
和朋友相约,但我提前一天出发。早上九点从深圳北坐高铁到上海,大概花了近12个小时。找到事先订好的酒店,饱腹洗漱安顿下来后,才留意到上海的夜景,繁华都市中有几分老城气息。这是在静安区较偏僻的片区,窗外昏黄的路灯下,淡淡雾气弥漫着,凌晨无人的街道上偶尔开过一辆机动车。这是我第一次自己住酒店,以前总想独自旅行是怎样一种体验,如今这也算是半个初体验了。浅尝辄止,一个人的旅途实在过于孤独,任我是无法独自去走完剩下那么长的路,不论好坏,都希望有人可以分享、分担。
▲到达酒店,窗外看到的景色
▲《上海私家记忆》,出发前读的书
「 二 」
2016年10月1日 多云
常德公寓→武康路、复兴西路等→东方明珠塔→外滩
行程第一天发生了点小插曲,被事先定的酒店坑了一把,临时又换了一家,在价格不贵且环境可以的条件下找另一家,消耗去了几小时,下午两点才慢悠悠开始行程,来之前其实并没有做太多攻略,听说上海有许多文学名媛旧居,读书时看过几本张爱玲小说,所以第一站去了常德公寓,旧名爱丁顿公寓,意大利式洋房,如今外墙斑驳,比想象中朴素陈旧,仍鹤立在现代建筑群中,上世纪四十年代,张爱玲在这里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几部作品。
▲常德路195号
上海是一个文艺之都,因为法租界历史原因,现代城市建筑钢铁森林中混搭着各式外国风情建筑,也有很多旧上海时的里弄。在街上总能看到建筑上贴着标签“优秀历史建筑”,曾经是许多中国现代文学时期的著名作家住过的建筑,对我这种文学文盲仅认识的作家里都有好几个。这些建筑有的成了景点供游客观光,有的则成了私人住宅,常德公寓便不对外开放,从门外看,里面住着应不少于一户人家。
▲常德公寓一楼开了间咖啡厅
就着法租界,在武康路、复兴西路、湖南路等转悠了好几圈。路边成两排茂密的大梧桐树,宽坦的马路,不同西式风格的老洋房,能看见不少拿着单反的人,也是我目前看到过豪车跑车最多的地方。(上海人真有钱啊! >ㅂ< )
▲国庆期间挂上红旗
▲左边是巴金故居一隅,右边是一座西式私人建筑
▲浓浓生活气息,还有一只小可爱
听当地出租师傅说,武康路有个网红冰激凌WIFY,慕名而去,一看现场惊呆了,果然排起了几十米的长龙,嗅到空气中浓浓的焦糖、巧克力和香草味,于是狠狠地等了一个小时!!!
▲单球20块钱,双球30块钱,图里是双球、香草+焦糖还有帅哥看!不枉我等了这么久!✪ω✪
傍晚,和朋友汇合,不再是一个人的旅途,结伴壮胆去了人山人海的景点,避不了俗地当一回普通游客,打算游览东方明珠塔,然而因为要拍2.5小时的队而放弃登塔,远远地合了个影,在塔附近的“小杨生煎包”饱餐一顿便愤愤离去......
▲东方明珠塔和平安银行
▲黄浦江夜景
▲小杨生煎名小吃店,人多到也是差点儿没位置坐
外滩,夜景简直棒呆,一路都是宏伟的西式建筑不说,夜晚辉煌的灯光让人觉得神圣而肃穆,走近看,这些建筑多数是银行、金融等营业用。镜头再拉到门缝里,内装饰更是别有风味。在外滩有着全国各地名而起的路名,广东路、四川路、中山路......今天走过的两万多朋友圈步数算是逛了好几条。
▲橱窗里的穿婚纱的模特
▲能在这些建筑里上班简直是人生赢家!
▲“广东路”上看见一台敞篷车,右边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 三 」
2016年10月2日 大晴天
静安寺→豫园老街→田子坊→上海交通大学
早上出门被眼前这片上海蓝惊艳到,心情倍儿好。来上海之前,就听说静安寺很灵验,50元香花券即可入寺。我不是信徒,但因家人逢年过节都有拜拜的习俗,我也就有上香求心安的习惯,进门先上一炷香,四个方向朝拜一轮,各求一愿。
▲寺庙远观
▲屋檐
▲虔诚的人儿
▲香火旺盛的香炉
静安寺距离常德公寓很近,四周围高楼大厦耸立,香火旺盛,是我见过的最壮观的寺庙之一(之前看过青海塔尔寺),寺庙建筑层很高,湛蓝的天空下庙宇金碧辉煌,随手一拍都能拍出张摄影大片。
▲抬头望去
下一站来到豫园老街一带,我滴个宝宝哇,除了人还是人,不建议节假日来,但里面眼花缭乱的上海特色饰品和小吃还是非常给力的。闻名海内外的雪花膏,上海蟹黄灌汤包、小笼包、榴莲酥......憋说了,好饿......
▲一入老街人比海深
▲老上海雪花膏广告,《良友》封面有木有
▲蟹黄灌汤包,用吸管喝!
因为人太多而放弃了原来定的南京步行街、城隍庙行程,转而去了田子坊和上海交通大学。田子坊和深圳华侨城创意园相似,不同的是街巷更有上海味道,也更多文艺精致的小商铺。而上海交大,则是非常舒适宜人,去一座城市,要去这座城的代表大学,才能真正感受当地的人文。这里猫很多,足球场很大,草坪很整齐,建筑很多元,食堂很豪华,小鲜肉很鲜。嗯。
▲田子坊一角
▲很有意思的店:兔子威廉,和好吃的要死的酸奶冰淇淋
▲交大门口;执信西斋,没错,偷窥宿舍去了
▲交大旧图书馆
「 四 」
2016年10月3日 阴雨天 凉爽
上海南站→乌镇汽车客运中心→西栅
上海的天气说变就变,隔天就降了好几度,出门直哆嗦,不过今天的重点转移,起了个大早,从上海南站坐车三个小时,到达浙江嘉兴市桐乡县乌镇——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颇怀旧的屋顶吊灯;源源不断的木船
讲到乌镇,很多人可能会想起电视剧《似水年华》,一段隔山隔海的爱情故事,乌镇也是因此而被开发。今天初到乌镇时,第一印象却是随处可见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地址”“支持G20”的路标,江南特色水乡多了一层现代感。
▲资料图
乌镇分为东栅和西栅,西栅景点更多一些,门票110元可以逛上一整天。走在西栅大街,水和船、木质的房屋、还有石板路,构成一幅幅水墨画。这里多得是江南小食,“臭名远扬”臭豆干、锦记糕点铺的黑米棕、同和兴羊肉面、吴妈馄钝、船头粽......从下午3点逛到了晚上9点,足足7个小时。
▲窗前寸草生
▲草本染色坊,巨大露天晒布架
▲草本染色坊,详细地介绍当地著名传统的蓝印花布,据说已经有一千三百年历史
▲10月13日即将开办的乌镇戏剧节,也是大咖云集的活动
▲夜色降临,华灯初上
▲乌镇夜景
▲挂满花色的纸灯笼
▲国乐戏院露天老电影,以前在乡下的童年记忆中有见过
▲最后在月老庙投了香火钱,希望早日脱单(。・`ω´・)
「 五 」
2016年10月4日 阴天
乌镇汽车客运中心→杭州九堡客运中心→西湖(龙翔桥地铁站)
从乌镇坐巴士往杭州,大概两个小时,然后坐地铁可以直接到西湖景区。想不到的是景区旁是一个非常潮流现代的商业片区,和园林式的西湖毗邻着,古代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景色,如今已经发展成现代繁荣景点。
▲西湖上的大龙船
70块钱的船票,包括的来回程和三潭印月的门票,于是乘坐带“皇宫”的船登上了一元人民币上的景点。秋季的岛上,到处桂花飘香,柑橘结子;池中荷叶硕大,杨柳依依。然而人太多几乎欣赏不了......
▲船票
▲三潭印月(到西湖忘记带相机,这些手机渣渣像素)
一枚吃货的旅行,来到杭州固然也必须找好吃的。殊不知著名的“外婆家”排号要等三百多位,还好吃上了“弄堂里”的浙江菜,鞋底饼、梭子蟹、大白条、糯糍......
「 写在最后」
2016年10月5日 晴
杭州萧山机场→连城(经停)→深圳宝安国际机场
假期最后一天,在连城经停机场写了这最后一篇。我飞机比朋友早,提前了回程,朋友说,回想这几天,像做了一场梦,我想大概就是因为美好而短暂吧。朋友是我的大学室友,又苦有甜的四年里,她陪我度过了大部分的时间,如今一个在深圳,一个在佛山,虽不远,但毕竟分隔两地。想起当年毕业那天分开时泪崩的场景,又好笑又深刻,毕业两年,各自生活轨迹变化,面对离别也已经变得从容。人生里有无数相遇,无数的离别,有些人渐行渐远,有的还是会心照不宣。
“相信下次见面不会很久。”
嗯,我想也是。
·END·
好啦,五天的旅行日记
---又长又臭---
上海香火最旺的寺庙 1700年历史的弥勒菩萨道场 被誉为“人间兜率”
说起上海,人们的第一印象是高楼大厦,其实这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也是中国主要的旅游城市之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上海丰富的人文底蕴,佛教文化更是光辉夺目,拥有多座著名的千年古刹,龙华寺就是其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座。
位于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路2853号的龙华寺,其名称来源于佛经中弥勒菩萨在龙华树下成佛的典故。相传寺院最初为三国时期僧人康会隐居修行的茅篷,东吴赤乌五年(公元242年),东吴大帝孙权应僧人康会之请,在此修建寺院和佛塔,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历史上,龙华寺多次毁于战火,现在的寺院为清光绪年间重建,但仍保持了宋代佛教禅宗的伽蓝七堂制。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室、藏经楼等六进殿堂,巍峨壮观,金碧辉煌,基本恢复了鼎盛时期的旧貌。
龙华寺还是老“沪上八景”唯一遗存的“龙华晚钟”发生地。在天王殿东西两侧的钟鼓楼上,悬挂着一口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铸造的青龙铜钟,该铜钟高约二米,直径达1.3米,重5吨多。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龙华寺举行的迎新年撞龙华晚钟活动,已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级旅游项目之一。
龙华寺的独特之处,是寺院第一进殿为弥勒殿。在佛教中,弥勒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接班人——未来佛,他在佛祖入灭时,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因为龙华寺是弥勒菩萨的道场,而兜率宫为弥勒菩萨修行的地方,故龙华寺又被称为“人间兜率”。
在第二进的天王殿内,罕见供奉着一尊头戴五佛冠、佩璎珞的弥勒菩萨本相。佛像面容庄严慈祥,具有五智圆满之德,被称为“天冠弥勒”。到了宋代以后,寺院中的弥勒菩萨,渐渐变成了笑口常开、大腹便便的布袋和尚形象,这也是佛教本土化的一个体现。
在三圣殿旁,矗立着一座清代墓塔——韬明宗禅师之塔。韬明法师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三月任龙华寺住持,他勤于弘扬禅语,撰有《韬明禅师语录》,被誉为龙华寺中兴禅法开山之祖。这座七级石塔,高1.27米,每一级都雕刻着走兽、花卉,堪称石雕佛教艺术的精品。
龙华寺还是一处以古寺、古塔、龙华庙会构成的宗教旅游胜地。上海龙华庙会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弥勒菩萨的涅槃日,每年这天龙华寺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法会,这段时间信众云集,香火达到鼎盛,“三月三,上龙华,看桃花,逛庙会”也成为沪上的传统习俗。
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的龙华塔,高40.6米,是上海唯一的佛塔,被誉沪城“宝塔之冠”。值得一提的是,千年前的上海龙华地区是海边港滩,当初建塔主要是为了方便渔民行船作航标灯使用。为避免海边滩涂土质不均产生沉陷,该塔设计得参差错落,每层均调换45度,使塔壁与重量平均分布,从而屹立千余年不倒。
传承了1700余年的龙华素斋,料足味美,早年仅作为佛祖贡品以及供僧人们食用。如今每到初一、十五、佛教节日以及农历新年,来龙华寺礼佛祈福,吃一碗素面,中秋节买几盒素月饼,几乎成了上海人每年的保留节目。今年龙华素斋还推出了文创产品,可作为礼品馈赠家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