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岳恒山是五岳之一,恒山脚下浑源县流传着个关于恒山爷的故事
我是蜗牛读历史!
民间故事传说是民众的精神文本,也是民众教育、娱乐的重要形式。
一地历史,一地一人文。
民间故事传说是了解和融入一地的最快和最直接的方法。
希望大家能喜欢这些故事!
很久以前,有个货郎,叫崔翠屏,从外地来到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走到恒山(北岳恒山)脚下,发现路旁有一条受伤的小蛇。
崔货郎看了一眼,正要离开,只见小蛇抬起头来,向他点了三下头,又摇了三下尾巴,他看见挺可怜,就放在货担里,担上走了。
崔货郎走村串乡卖货,走到哪里,就把小蛇担到哪里,精心喂养。
一年一年的小蛇渐渐地长大了,他的货担里一头挑着货物,一头挑着大蛇,一头轻、一头重,很吃力。
这年复天,日头挺毒。他来到恒山脚下,累得实在走不动,就放下担子,靠在路旁一棵树下,把大蛇从箱子里取出来,说:“我实在担不动你了,你自己寻个地方去吧!”
说完,把大蛇一放,担起担子走了。
过了十几年,崔货郎买卖做得挣了,成为商行的大老板。
有一天,他领着小伙计,赶着车来浑源州贩卖布匹丝绸。他们正走着,忽然看见一个女人倒在路旁。崔老板立刻下车,走到女人面前。
他叫小伙计把女人扶起来,从怀里掏出一根银针,对准人中穴轻轻一点,只见那女人长吁一声,慢慢苏醒过来。
崔老板问:“大嫂,这是咋回事?”
这女人说:“咳,我家里很穷,男人上山砍柴,叫大蟒咬死,我也不想活了。”
边说边往石头上碰,小伙计一把把她拽住。
崔老板说:“大嫂,别哭了,哭坏了身子怎么办哩!”
“咳,俺家上有老,下有小,男人死了,无钱掩埋,叫我怎么活哩!”说着又哭起来。
“伙计,给这位大嫂一百两纹银,让她给她家男人操办后事吧。”
大嫂拿了银子,千恩万谢地走了。
快黑时,他们来到下盘铺村,一进店,就听店掌柜说:“恒山上有一条大蟒,经常出没,吃得路断人稀。”
崔老板一听说,心里想:是不是我救活的那条蛇,明天我得亲自去看看,要是这东西,我得管管。第二天早晨,崔老板早早起来,拿了一条扁担,跑上恒山。
这时,山谷里刮来一股阴风,他把扁担握得紧紧的等着。
等啊,等啊,等到阴风过后,从山洞里窜出一条大蟒,嘴里吐着信,向他扑来。崔老板一眼就认出是他喂过的蛇,说:“畜生,怎么连我也忘了,你作恶多端,伤害百姓,我今天非打死你不可!"说完,举起扁担就打。
大蟒认出是救命恩人,不能伤害他,扭头窜走了。
崔老板哪能放过,随后紧急追上,一直追到洞口,“哧溜”一下,大蟒逃进洞里。
崔老板怕它再出来伤人,就在洞口看着。
第二天,店掌柜和伙计们提着饭菜,送上山去,远远望见崔老板手拄扁担,一动也不动地站在洞门口,早已坐化了(佛教指和尚盘膝坐着死去)。
从此大蟒再没出来伤过人,人们为了纪念崔老板,把他站立的这座山,叫翠屏山。
并在恒山上修建寺庙,塑了他的金身,供奉为恒山爷。每年过庙会,远远近近的百姓,纷纷前来焚香祷告,愿恒山爷保佑,幸福安康。
最后解释一下,恒山: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常山,为我国五岳之一,通称“北岳恒山”,在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南。古有18景,今尚存朝殿、会仙府、九天宫、悬空寺等十多处,另有出云洞、紫芝峪,金鸡报晓、五羊游云等自然景观。
我是蜗牛读历史!慢慢读才能读得明白!
跟着“历史”去读中国,领悟先人的智慧和生活百态。
【结语】
我的读者里卧虎藏龙,评论比故事更精彩,欢迎分享您的观点。
您点赞、评论、分享、转发,都是对我们莫大的支持!
关注我,下一篇文章内容更精彩,期待您的阅读
想了解更多历史,快来关注我吧!
游悬空寺,第一次揭露悬空千年骗局
悬空寺,本是北岳恒山旅游景区的一个景点,但现在它可比恒山的名气大多了。
恒山十八景的第一景说的就是悬空寺,它的位置在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间,它的对面是北岳恒山的主峰天峰岭,它始建于北魏太和15年(公元491年)。1982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现在站在山谷的公路上看整个寺院,它像不像一幅美丽的画?我想悬空寺名气大的原因之一,就是远远的看着很美,而且它处在公路旁,你想不看都不行,慢慢的它的名气就传出去了。后边我会慢慢的告诉你悬空寺出名的其它原因。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悬空寺的西面,也是整个寺院的正面,它的寺门开在南边,共有40个房间。进入山门是一个院落,院里有鼓楼、钟楼、送子观音殿、佛堂、伽蓝殿、地藏殿和千手观音殿。我们从寺外可以看到,这个院落边上砌了几丈高的砖石,没有悬空。
再往前,我们就进入真正的悬空寺了。实际上悬空有两块,就是南北两座楼阁。我们是从南边的山门进来的,首先我们上南楼,南楼有纯阳宫、三官殿、最高处雷音殿。其中三官殿是整个寺院里最大的殿。南楼往前是一段空中栈道,通过空中栈道我们可以进入北楼。栈道上方的石壁上刻有“公输天巧”四个大字,公输是指鲁公输,也就是鲁班。是的,这么奇巧的建筑确实如公输天巧。在外露的这块石壁上,还刻有笑容可掬的如来佛。
著名的三教殿就在北楼,这是悬空寺的最大看点之一。在一个殿堂里儒、释、道共居一室,这种情况不知道你在别的地方见过没有?殿中左边为儒教创始人孔丘,中间是佛教师祖释迦牟尼,右边是道教创始人老子,体现了三教归一的思想。
看了寺院的布置,我们再看看这奇特巧妙的建筑。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重点,我要在这里揭露一个千年大骗局。
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据说在刚建成时距地面近百米,后来由于河道冲集泥沙而抬高。
先说说它的悬。它是悬空寺的最大看点,全寺40间房,两个阁楼和栈道从表面看,是靠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撑着,其实不然,木柱根本承受不了那么大的压力。木柱只是为了渲染一个悬字,千年以来我们多少人,被这种假象所欺骗。为了使人相信,有人还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来掩盖他们的谎言。
真正支撑南北两座楼阁的是什么呢?是插在岩石里的木梁,木梁就像我们的悬挑梁似的。有人曾想替换这些木梁,你用手一动它就晃动,但就是从岩石里取不出来,人们一直纳闷,其实原理非常简单,它就是利用了我们现在使用的膨胀螺栓的原理。也不知现代膨胀螺栓是谁发明的,悬空寺应该要求膨胀螺栓的发明专利。
介绍悬空寺时有这么一段话:值得称“奇”的是,建寺设计与选址,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身悬挂于石崖中间,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山下的洪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也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时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真是这么奇吗?其实并不奇。应县木塔,与悬空寺同处在大同地区,气候环境一样,木塔也没有遮风雨,避阳光,几百年来不是也屹立不倒吗?
说悬空寺的“巧”,到可以说还比较实际。资料上这样说: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有,设计非常精巧。寺内有佛像八十多尊。但只是说明设计的奇巧。悬空寺出名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利用了一个字“悬”。
在这里我说说陶弘景。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其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他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县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他提出三教合流的思想。这个思想在悬空寺得以体现,并将三教殿建在寺院的最高处,使三位教主共居一殿。
资料上是这样描述三教殿的。殿内正中端坐佛主释迦牟尼,慈和安祥,左边是儒家始祖孔子,微笑谦恭,右边是道教主老子李耳,清高割达,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三教殿内的宗教内容,佛、道、儒的和平共处,体现了儒家思想"和为贵"、"仁者爱仁"、"智者见智"以及道家的"无量度人","礼度为先"和佛教"普渡众生"的思想,是三教思想融恰升华的展示,为指点世人化解矛盾纷争作出了榜样。
三教合流的思想与我们现代提出的一些理论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这也是悬空寺出名的原因之一。
由于悬空寺可以接受多方思想,悬空寺便成了历代文人墨客向往之处,古代诗人形象的赞叹:“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封,蜃楼疑海上,鸟到没云中”。公元735年,诗仙李白游览后,在岩壁上写下了“壮观”二个大字,但仍觉得不够体现自己激动的心情,便在“壮”上多加了一点。明崇祯六年,徐霞客游历到此,称之为“天下巨观”,这些在悬空寺都留有痕迹。
通过这些文人墨客的传播,悬空寺能不出名吗?